深入贯彻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、平原地区、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。
向土地要粮,向科技要产量。目前,吉林省长春市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1086万亩,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0%,今年还计划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00万亩以上。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生产带来全新变革——让耕地变好了、产量变高了、效率提升了,为农民真正带来了实惠。
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能帮助土地实现稳产甚至增产,更能带给黑土地多层保护。农业物联网、水肥一体化、土壤改良等先进技术模式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中加快普及应用,已成为示范引领的新方向。
近年来,随着长春市高标准农田版图的扩大,如何对这些土地进行高效利用,成为摆在眼前的又一个课题。从过去的“一炮轰”施肥、大水漫灌,到现如今的水肥一体化,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。
春光明媚,沉睡了一冬的黑土地渐渐苏醒。
在九台区龙嘉街道饮马河村,去年新建的3200亩高标准农田,即将派上大用场。随着一捆捆滴灌带运进库房,凤财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凤财正为能把农田利用好,忙着采购耐密植品种、液体水溶肥等农资,他说:“今年我们将引进水肥一体化技术,在高标准农田上大干一场。”
这些滴灌带是做什么用的?“这就是用于铺设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浅埋滴灌设施,播种时随种子一起埋进土壤,为高标准农田植入‘毛细血管’。”张凤财俯下身子说,“现在农田里的地下管网已经铺设完成,只等主管道和滴灌带一连接,就能彻底打通土地‘经脉’了。”
来到距离合作社不远的高标准农田里,平整的地块一眼望不到边,不仅路、井、水电、管网全部上新,还在地下铺设了灌溉管网,逐渐呈现“田成方、渠相连、路相通、旱能灌、涝能排”的沃土良田,与普通农田相比更显“颜值”和“气质”。过去村里的田间道路泥泞、灌溉设备简陋,农田基础设施的落后制约农业发展,但今年凤财合作社对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信心满满。
“这是去年新建的机井房,每100亩左右配备1个,也是灌溉设备的控制室。”张凤财说,“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将实现水肥一体化全覆盖,应用这项技术,只要地里缺水,随时都能灌溉,产量还能提高。”
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“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。”今年,凤财合作社将在高标准农田里铺设浅埋滴灌设施,每亩玉米地预计使用500多米滴灌带。一条条滴灌管道就像“毛细血管”,通过管网系统连通机井房,为玉米生长源源不断输送“能量”。
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是一项大工程。合作社为什么要大动干戈?“就是不想再靠天吃饭了。”几年前的干旱,让张凤财至今心有余悸,与其被动等待风调雨顺,不如利用高标准农田、水肥一体化技术,从容地应对特殊天气,让土地不再担心“没水喝”。
“与传统漫灌相比,滴灌能更直接地滋润农田,可以提高水肥的利用率,既能节省成本,又能让高标准农田保持地力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”张凤财介绍,滴灌带埋到地下3至4厘米处,每隔30厘米左右就有一个小孔,水分和肥料可直达作物根部。需要浇水时,打开阀门就可以自动浇水;需要施肥时,液体水溶肥可以通过管网随水送达,效果非常好。
粮食想增产,好种、好地、好技术是关键。在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,凤财合作社将依托水肥一体化技术,实施玉米高密度种植,“密度从每公顷6万多株提高到8万多株,产量肯定是提高了。”说起这片地的目标产量,张凤财眉宇间透露着自信,“玉米密植水肥一定要跟上,实施水肥一体化的地块吸收快、肥效好,每条分支管网都能为作物一对一输送水、肥,确保每一垄土地享受到精准灌溉。”
建设高标准农田,释放规模效应,农民成了最大受益者。宽敞的田间路更方便农机进出,连片的土地更适合机械化作业,基础设施完备的农田更容易实施现代农业技术。凤财合作社将在这块高标准农田上集成推广现代农业技术,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,为农民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。
“这片地之前分属于500多户农民,以前都是碎块,大型农机也进不了地。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了,农业生产效率更高了。”饮马河村村干部对记者说:“现在村里的土地都交给了合作社统一管理,实现了土地集约化、规模化、机械化经营,高标准农田省心极了。”今年春耕,凤财合作社计划投入4台大型播种机、2台加肥车,在这片高标准农田上,实施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全程机械化作业。
北京辉煌智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(农资王软件)
联系人:李罗飞
服务电话/微信:13938255602
服务QQ:403860604